有声小说 > 其他小说 > 野蛮生长 > 什么是面子?
    在中国讲人际关系的时候,最多提到的是人情:潜在的是人情,明面上的叫面子。我们通常会说,谁跟谁有面子、谁给谁面子、谁跟谁说话有面子、谁为什么能帮谁是因为跟他有面子。在汉语中“面子”这个词讲的是表面的虚荣和人们之间的情面。它在社会生活中使用频率如此之高,以至于100年前外国传教士、旅行者、<q></q>记者、外交官进入中国的时候,首先学会的就是“面子”这个词以及它背后所对应的行为方式。

    20世纪初,一个美国人曾经写道:“要想尽我们所能地了解‘面子’的含义,就必须注意这样一个事实,那便是作为一个民族,中国人具有一种强烈的做戏的本能……稍微遇到一些情况,他们便立即进入角色,完全模仿戏里的样子,打躬作揖,跪拜叩头,口中念念有词……中<u></u>国人的问题永远不是事实问题,而是形式问题。总之,面子是理解中国人的一系列复杂问题的关键所在。如果说中国人特性中还有许多暗锁还未被我们打开,那么‘面子’便是打开这些暗锁的金钥匙。”

    西方人对“面子”的理解是:我的一个行为会使对方备感荣耀,这叫给对方面子。反之对方某个行为使我很不体面或者为我带来负面的评价,这叫顿失颜面。这个解释比较局限。很多社会学家对“面子”的研究也很感兴趣,比如台湾学者黄光国的《面子:中国人的权力游戏》和大陆学者翟学伟的《人情、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》都对“面子”有较深入的研究。按照这些社会学家,特别是社会心理学家对“面子”这个词的定义,面子就是甲在众人面前对乙给予积极的评价,而使乙得到一个正面的荣耀。实际上最重要的是甲与乙的关系,一定要是公开的,而且要有其他人在场。这种正面评价有两个方式,一个是吹捧某人的才能和门第,一个是吹捧某人的容貌和财富等等。

    面子的核心运作模式中有三个角色很重要,见证人、施与者及接受者。当事人(在场者或见证人)的分量越重,这种正面评价带来的面子就越大,反之亦然。比如张艺谋当着李安的面夸章子怡,章子怡的面子就达到了最大;如果张艺谋对着一个罪犯夸章子怡,可能李安会觉得张艺谋有神经病,章子怡也会很没面子。一个本身地位卑微的人,被人当着一些很有身份的人的面贬损,产生的负面效果会最大化,除了很没面子,甚至可能产生怨恨。

    另外,接受者的数量、地位以及与见证人的亲疏程度也会影响面子的满足感和尊荣。如果我当着许多熟人的面夸你,且这些熟人位高权重,那么带给你面子的满足感将达到最顶峰,这种满足可能会让你在未来某个时候或场合用其他方式回报给我。陕西人很质朴,常说一句话:你把人给尊重一下,其实就是给面子的意思。

    在面子下面掩盖的是什么?实际上是一种人情互动,即施与和回报。面子很有意思,面子和人情配合在一起,才能如鱼得水。面子是熟人之间的通行证,既是一种担保,也是一个利益交换最重要的手段。有了面子,人们之间的人情就可以储存和转换(移)。给面子的一个方式就是送礼物,逢年过节给你送,送十年二十年。最后这个人情就寄存在你那儿,我可以一次支取。到时候我让你办事,就会让你办个大事。这就是人情的储存。

    面子和人情也可以转换。因为我不断地当着众人面吹捧你,然后给你送礼,这样就在你那儿积累了面子;于是我可以要求你帮助我想帮助的其他人,这个面子就转化了。由于我给你足够的尊重和积极正面的荣耀和评价(我给你面子),也使你觉得应该给我一个正面的评价(?99lib.给我面子),当我提出任何要求的时候,你会给予回报。这个回报并不一定价值相等,可能是我有一个朋友去你那儿旅游,请你接待一下,这也叫回报。由于你位高权重,我提出这样一个要求,你按照我刚才的模式,当着别人的面能接待我的朋友,又当朋友的面说我好话,等于我又有了面子,面子和人情就这么转换了。比如说河南某老板通过当地老胡告诉我他想去哈尔滨,这人在老胡那儿有面子;我找了哈尔滨的冯大哥,冯大哥让他的朋友刘大哥帮我用心安排了。结果这件事办妥了,老胡在我这儿有面子,我在冯大哥这儿有面子,刘大哥又给了冯大哥面子。最终大家就都很舒服,等于那个人吹捧了老胡的能力,老胡吹捧了我的能力,我吹捧了冯大哥、冯大哥又吹捧了刘大哥的能力,面子就转了一圈,相互转移、储存、回报。

    西方人是理性人,中国人是情感人、情绪人、关系人、面子人。如果在西方,这事情很简单,出门旅行,需要多少钱,付给旅行社就OK了;但在中国,这么折腾一圈,不但省了给旅行社的钱,人和人之间还有了密切的互动,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。

    在人情面子的社会,人情相互回报有一个固定模式。古往今来,中国人际关系有个传统:强调角色化的关系。所谓角色化的关系,就将人和人的关系纳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