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声小说 > 其他小说 > 荡寇志 > 校点说明
    <a href='/book/5111/im'>《荡寇志》</a>七十回,末附“结子”一回。

    作者仇视以宋江为首的梁山泊农民起义的思想与金圣叹相一致,所以他紧接金圣叹腰斩过的七十回本<a href='/book/2204/im'>《水浒传》</a>,从七十一回写起,杜撰出一大篇宋江等如何“被张叔夜擒拿正法”的故事,自名其书为<a href='/book/5111/im'>《荡寇志》</a>。作者死后,此书的初刻本却改署书名为《结水浒传》,这大概是刻书者为了要利用<a href='/book/2204/im'>《水浒传》</a>原来的社会影响,以广招徕,诱人购读的缘故。

    <a href='/book/5111/im'>《荡寇志》</a>的作者名俞万春(一七九四——一八四九年),字仲华,号忽来道人。清浙江山阴(今绍兴)人。出身于一个地方官吏的家庭,一生并没有正式任官,科举功名也不过是个“诸生”(秀才)。他在青壮年时代,却曾经长期追随其父在广东的任所,亲身参与了对人民武装反抗的镇压行动。<a href='/book/5111/im'>《荡寇志》</a>的写作,是作者自觉地站在维护封建统治的反动立场上,蓄意对人民群众进行思想上的镇压,来与暴力镇压相配合的。作者为此苦心孤诣,惨淡经营,不遗余力。据他的家属宣称,此书草创于道光六年(一八二六),写成于道光二十七年(一八四七),中间凡“三易其稿”,首尾历二十二年。<q>.99lib?</q>

    作者死之次年,爆发了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军农民大起义。与此同时,南京的清政府官员们就开始酝酿刻印<a href='/book/5111/im'>《荡寇志》</a>,以维系摇摇欲坠的“世道人心”。咸丰三年(一八五三),太平军攻下南京,清政府官员们逃至苏州,竟把<a href='/book/5111/im'>《荡寇志》</a>版片也带去,就在苏州大量印行。接着,广州的“当道诸公”,也“急以袖珍板刻播是书于乡邑间,以资功惩”。稍后,咸丰七年又另有一个重刻本。咸丰十年(一八六○),太平军忠王李秀成攻下苏州,把<a href='/book/5111/im'>《荡寇志》</a>当作反革命的宣传品,予以毁版。太平天国起义失败后,同治十年(一八七一),<a href='/book/5111/im'>《荡寇志》</a>又有了大字覆刻本。<s>.99lib.</s>

    封建统治阶级历来鄙视稗官小说,甚至曰为“惑世诬民”的“异端”,千方百计地加以禁遏,而<a href='/book/5111/im'>《荡寇志》</a>这部纯属杜撰的稗官小说,却博得许多“当道诸公”的青睐,交口赞誉,视为维系“世道人心”的宝物,用来进行反动宣传,以抵制革命思想在群众中的传播,却又并不奇怪。<a href='/book/5111/im'>《荡寇志》</a>全书围绕着一个中心主题,即所谓“但明国纪写天麻”。书中连篇累赘地肉麻地歌颂封建朝廷,恶毒地污蔑诅咒起义阵营。封建统治者以为既可以欺骗群众,又可以恐吓群众。

    封建社会的现实生活中,到处是“为富不仁”“官逼民反”的阶级压迫的事实,到了<a href='/book/5111/im'>《荡寇志》</a>里阶级压迫的事一概没有了,仿佛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鱼肉小民的土豪恶霸,他<ft;99lib?</ft;们全都